现年70岁的谭惠芳打理清扫谭天度故居。 /佛山日报记者吕润致摄
文/佛山日报记者何惠健
一座故园,十余平方米老屋,一代红色英魂。只为了那份无言的责任,高明区明城镇古稀老者谭惠芳,以一己之力守护革命“三谭”之一谭天度故居。8年来,花谢了又开,草黄了又绿,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重责,日复一日地守候其中,从未离开。
两代三人
无偿坚守故居
清晨,在明城镇明阳村委会七社村北街村里,阳光斜照,落下了斑驳的树影,让村道平添了几分宁静。头发斑白的老者谭惠芳,打开门扉姗姗而行,家里的小黄狗“咪咪”紧紧跟随,她和它要去的是一处再熟悉不过的地方——谭天度故居。
这是一座建于民国初年的岭南特色砖瓦老房,内为直筒单间,房顶为一字脊结构,外墙以灰白为主,房檐之下保留着精致的岭南木雕装饰和花鸟壁画,历经岁月洗礼,两侧墙壁斑驳脱落,露出黑灰色的墙沿。而1米高的碧瓦围墙,筑就了一座小花园,古朴而富有生活意趣。
正是这不起眼的老房,曾居住着革命先贤“世纪松”谭天度。他1922年入党,是中国共产党广东党组织最早的成员之一。在他的一生中,久经磨难仍不挫革命之志,曾参与南昌起义等多个革命工作。解放后,他还为省港两地统战、侨务工作做出重要奉献,与谭平山、谭植棠并称为“革命三谭”,其“宁倾赤血换新华”的红色精神影响深远。
沉淀着一代红色精神的故居,庄严而肃穆。谭惠芳打开了“咿呀”作响的木门,随后,进深12.3米直筒单间结构展露眼前,谭惠芳习以为常地拿起了扫帚,不疾不徐地清扫红砖,把房间间隔层、木家具等一一摆整齐、抹干净。除此以外,故居小花园也是芳婆最操心的地方,每隔三五天,她就守在这里,除草、修剪枝叶、种植小花,把已凋谢的玫瑰花焚烧,作为花圃里的肥料,让花草明年长势更好。
“哥哥去世那天起,守候这里就是我的责任了。”谭惠芳轻描淡写地告诉记者,按照宗族族谱,谭惠芳的父亲谭劲生是谭天度的侄子,由于谭天度其子女后辈多居于国外,出于对同族叔辈的敬仰,最早时,谭惠芳的母亲担负起了看护谭天度故居的责任,一守就是30年。
后来,谭惠芳哥哥谭芳(原名:谭健芳)从母亲手上承继了钥匙,照料起谭天度故居,30年来,他奔走收集谭天度材料、修葺故居、当讲解员,直至2010年罹患癌症去世前,仍忍痛打扫。
“哥哥去世前6天,仍在照看故居,那天之后,就再也起不了床了,最后带着惦念离开了人世。”谭惠芳语带悲伤。无巧不成书,偶然间,芳婆在收拾谭芳遗物时,在钥匙罐里,发现了谭天度故居钥匙,于是,自己默默地挑起了守候故居的责任。
“谭惠芳一家母死子继,兄死妹及,两代三人看护故居的使命默默传递,毫无报酬,无声却伟大。”高明区明城镇文化站站长廖志明表示。然而,在谭惠芳老人看来,守护谭天度的故居是极其普通的事,这份守护情,既是她与母亲、兄长的情感连接,也是两代人理所应当的责任。
两度奔走
重现故居风貌
2002年,始建于清末民初的谭天度故居,已历经百年风雨飘摇。白色外墙严重脱落,故居内房梁、门框更被白蚁蛀空,谭芳、谭惠芳兄妹俩对此焦灼不安,要是不修,就没了一处宝贵的红色遗迹,也就没了红色精神的载体。
“由于年久失修,遭遇盗窃等原因,谭天度故居残破不堪,让我和哥哥很是心痛。”谭惠芳说。那一年,为了重现故居昔日风貌,谭芳奔走呼告,自费数万元,远赴开平、肇庆、广西等地收集谭天度材料,并向市、区两级政府争取修葺经费。
谭惠芳深知故居的社会价值,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故居,在修葺期间,她总是准时到场,与工人们一起拿起铲子和泥,现场搭起炉灶,熬炼灰油,装修粉刷墙面点缀故居。彼时,正值暑热,太阳无情地炙烤大地,施工现场热火朝天,鲜少干建筑活的谭惠芳,没过一会儿就汗流浃背。“最夸张的时候,汗水都顺着裤腿流下来了,还是咬咬牙坚持了。”谭惠芳说。
邻居谭伯回忆起那段时日,甚是感慨。谭芳和谭惠芳兄妹二人,不辞劳苦紧盯工程,为了不让工期延误,芳婆还每日为工人们买菜做饭,为的只是谭天度的故居能够更早重现风采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2003年,重新修葺的谭天度故居成为区级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2006年被列入佛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随着谭天度故居修葺风貌再现,此地声名鹊起,来自全国各地的造访者追慕而至,络绎不绝。每逢有到访者,谭惠芳总是热情地引路,作为讲解员,侃侃聊起谭天度不为人知的故事。
尽管她年事已高,仍放心不下故居的种种事宜,每隔三两天,芳婆除了照料200平方米的故居保护范围,更细心地打扫村中通往谭天度故居的小道,把落叶、垃圾、废水、农业肥料等脏污垃圾一律清扫,保护好红色遗迹的形象。
有一次,故居门前竟有建筑垃圾乱堆乱放。尽管是五保户,家境并不宽裕,芳婆义不容辞地游说邻居一起凑钱,请搬运工把垃圾及时清理干净。“要守护好故居,不能因为不整洁失了革命精神的颜面。”谭惠芳说。
2015年,谭惠芳发现,作为红色文化景点的谭天度故居,却唯独缺了水电和旅游厕所,为了完善故居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,谭惠芳一次又一次地奔走村委会、文化部门等,争取专项资金进行故居的第二次修葺。
“当时,我们没有想到一个老者的责任心如此强烈,不顾年迈多次奔走,为的仅是一份无言的义务。”廖志明回忆,当时镇政府对此设置了专项资金,为谭天度故居修建水电和旅游厕所。
无私奉献
坚守承诺直至终老
尽管无言的坚守持续多年,可命途未曾眷顾有心人。2017年,谭惠芳丈夫患上食道癌和冠心病,无儿无女的谭惠芳只身前往医院照顾病夫。巨额的医疗费让两老一筹莫展,无奈之下,谭惠芳把丈夫接回家中,每天一口一口地为丈夫喂食,夜以继日地守在身边,数月下来整整瘦了10斤。
不久,丈夫因癌去世,夫妻二人天人永隔,留下了孤独的谭惠芳。
可任凭谁也没想到,丈夫去世7天后,芳婆又出现在谭天度故居里,平静如水地修剪花草,清理小花园,打扫故居里里外外。“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,我曾无数次觉得孤独难忍,但有些责任,活一天就要坚守一天。”芳婆眼中含泪。
屋漏偏逢连夜雨,丈夫去世不久,芳婆突然小脑中风倒地,久久不能动弹。幸而孙侄子恰巧路过,把芳婆送进了医院。那一次住院,是让芳婆第一次离开故居这么长时间,彼时,没有人照顾左右,芳婆就只能请来了护工。
“回望谭天度一生,多年来,尽管他身居高位,从未对自己的儿女徇私,谭天度女儿一家几口挤在12平方米小房内,一住就是十几年。”在芳婆回忆里,谭天度精神矍铄,高瘦大气,与父亲长得极为相像。尽管已与谭天度后人失去联系,但是20年前谭天度回乡,曾经拉着谭芳的手叮嘱道“好好看管这间老屋”。
“这句话,哥哥不敢忘,我也不敢忘。”谭惠芳说,“谭天度一身正气,守住他的故居,出于对他本人的敬仰和一份作为谭氏后人的责任。”
夕阳落下,谭惠芳与小黄狗“咪咪”踏上了回家的路,在夕阳的余晖里,她的影子悠长、悠长。